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50712000652-260117

反式脂肪吃多「傷心」,美國日前宣布3年內從產品中移除人工反式脂肪成份「氫化植物油」,然而媒體大肆宣傳下,部分錯誤訊息讓國內知名產品的「乳瑪琳MILKMARRINE」躺著也中槍,被誤認為含反式脂肪的人造奶油「Margarine」,業者也跳出來澄清:乳瑪琳不等於「Margarine」,沒有人工反式脂肪。

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檢驗技術研發及服務中心主任傅偉光指出,在美國,植物油以部分氫化方式製成人造奶油,模擬與動物性油脂類似功能的產品,即稱為「Margarine」(台灣譯為瑪雅琳或瑪琪琳),這類產品確實含人工反式脂肪。

 

然而台灣人常把「Margarine」與國內「乳瑪琳」商標混為一談,其實是翻譯問題;事實上,「乳瑪琳MILKMARRINE」一詞是國內「遠東油脂股份有限公司」獨創並申請商標註冊,自民國58年獲准註冊,指定使用於人造奶油商品。

反式脂肪暗藏在許多美味裡,不只是「Margarine」的部分氫化植物油,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分析,反式脂肪來源有天然、氫化、精煉後產生,以及反覆油炸等途徑。

天然反式脂肪對人體無害,乳品、乳製品都含有;氫化則可採全部氫化或部分氫化處理,前者過程中全轉為飽和脂肪,不含反式脂肪,後者則改變脂肪分子結構,產生反式脂肪,常見於人造奶油、酥油、白油、奶精等原料,包括須高溫烘培的酥皮起司、鳳梨酥等糕餅點心,含奶精的奶茶、三合一咖啡,都使用上述原料。

此外,大豆油等油脂雖未經氫化處理,但製作過程須要高溫精煉,除非加工製程有精進,否則將產生些許反式脂肪;至於油脂經反覆油炸,會依油炸溫度、次數與程度不同,使油炸物的反式脂肪越來越多,像甜甜圈、炸薯條、鹽酥雞等炸物小心為妙。

國健署提醒,國外研究已證實,每天攝取4至5克少量的反式脂肪,就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、降低好膽固醇,並增加三酸甘油酯,造成血管阻塞及發炎,提高23%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,甚至有研究顯示,反式脂肪與失智、不孕、乳癌、糖尿病等都有相關。

反式脂肪成為現代人的隱形殺手,國際上紛紛祭出管制規範。丹麥是第一個對人工反式脂肪下禁令的國家,2003年起全面禁止販售含2%以上「部份氫化油脂」食材;美國則由紐約市、加州首開先鋒,分別於2008、2010年對餐廳食物禁止或規定「部份氫化油脂」上限。

今年7月1日起,食藥署將天然與人工反式脂肪全數納入包裝食品標示規範,規定每100克包裝食品中脂肪量不超過1克、反式脂肪總量不超過0.3克,才可標示為「0」。

民眾日常選購時,記得「有標看標,沒標主動問店家」,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潘文涵建議,去麵包店可直接問店員「裡面放什麼油?」甚至要求店家提供非使用氫化植物油的麵包糕點,別看到標示「植物性油脂」就誤以為很健康,注意油脂來源,才能為健康把關。

乳瑪琳小檔案

在美國,植物油以部分氫化方法製成人造奶油,以模擬與動物性油脂類似的功能,這類產品叫做「Margarine」,但國人常將其誤翻譯成「乳瑪琳」,事實上,國內所稱「乳瑪琳、MILKMARRINE」為遠東油脂公司註冊商標的人造奶油產品,製造過程不使用氫化技術及添加氫化油,不會產生人工反式脂肪。

經由「乳瑪琳、MILKMARRINE」的一路爭取以正視聽,「Margarine」在台灣的翻譯已改為「瑪雅琳」或是「瑪琪琳」,以便區隔。

(資訊提供: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、遠東油脂 整理:林宜慧)(中國時報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thy5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